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评价重点内容(分项指标) |
责任主体 |
审查资料
和方式 |
1.工程设计(200分) |
1.系统设计(80分) |
1.全寿命周期成本(5分) |
1.工可中开展全寿命周期技术经济论证分析,分析全面,论证充分,造价合理。(5分) |
设计单位 |
工可文件 |
2.建养一体化(15分) |
2.工程结构物、服务设施、管理设施、安全设施等功能系统匹配,远景扩展需求考虑充分。(5分) |
设计单位 |
设计文件 |
3.设计具有前瞻性,充分考虑运营养护阶段结构可检、可修、可换,检养通道设置便利,对于特殊结构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养护方法及要求;港口装卸工艺、船闸船坞设施设备以及电气控制等设计科学合理,便于维修维护。(6分) |
设计单位 |
设计文件 |
4.施工期留埋监测设施考虑充分、设置合理、方便使用。(4分) |
设计单位 |
设计文件 |
3.耐久性设计
(15分) |
5.结合工程特点和环境条件,有针对性的开展耐久性设计,明确耐久性指标及控制要求。(15分) |
设计单位 |
设计文件 |
4.精细化设计(25分) |
6.地质勘察规范,深度满足设计要求,对特殊地质构造提出有针对性的勘察要求。(10分) |
勘察单位,设计单位 |
地勘、设计文件 |
7.总体设计要求明确、统一;专业设计衔接合理,细部及细节设计到位、要求明确,减少“错、漏、碰”措施得当,施工可操作性强,满足施工质量安全控制需要。(10分) |
设计单位 |
地勘、设计文件 |
8.结合工程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施工质量通病防治相关设计,措施合理。(5分) |
设计单位 |
地勘资料、设计文件 |
5.设计标准化
(8分) |
9.积极推行设计标准化,在优化结构构造、配筋配束、附属设施设计、消除设计通病等方面成效明显,在推进施工装配化、工厂化、机械化发展方面成效显著。(8分) |
设计单位 |
设计文件 |
6.设计创新
(12分) |
10.设计方案融入先进的设计理念、文化创意,创新结构、功能完备,考虑先进适用的“四新”技术的应用。(12分) |
设计单位 |
设计文件 |
2.安全设计(40分) |
7.安全设施设计(15分) |
11.安全设施设计精细到位。(15分) |
设计单位 |
设计文件 |
8.灾害防御设计
(15分) |
12.工程地质灾害、自然灾害、环境灾害预防方案科学,应对措施考虑充分。(10分) |
设计单位 |
设计文件、安评报告 |
13.应急救援设施设置科学、功能齐全。(5分) |
设计单位 |
设计文件 |
9.安全评价与风险评估
(10分) |
14.在工可、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审查等阶段分别开展了安全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完善设计。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按照规定在初步设计阶段开展安全风险评估,评估工作严谨科学,并针对不同等级风险采取措施,制定相应应急预案。(10分) |
设计单位 |
设计文件 |
3.生态环保设计(30分) |
10.生态防护
(15分) |
15.选线选址科学合理;坚持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减少林地、湿地、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的占用。(8分) |
设计单位 |
设计文件 |
16.采取科学的生态防护技术,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细化对林地、湿地、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等生态防护要求。(7分) |
设计单位 |
设计文件 |
11.节能环保
(15分) |
17.节地、节水、节材技术措施先进、效果显著。(8分) |
设计单位 |
设计文件 |
18.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环保、节能技术措施、环保材料、环保产品、节能产品,效果显著。(7分) |
设计单位 |
设计文件 |
4.工程美学(20分) |
12.建筑艺术
(10分) |
19.路线线形、建筑结构、互通立交、桥梁隧道本体及环境景观、绿化景观、航道生态护岸等美观、实用。(10分) |
设计单位 |
设计文件 |
13.环境融合
(10分) |
20.工程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体现地域自然和人文环境特色。(10分) |
设计单位 |
设计文件 |
5.人性化设计(20分) |
14.人本服务功能(20分) |
21.公路工程:标志标牌、交通路况情报板等便民服务设施设置完善。(6分)
水运工程:航标导标、水上交通管制设施和便民服务设施设置完善。(6分) |
设计单位 |
设计文件 |
22.公路工程:通道、天桥、声屏障等便民服务设施设置完善。(6分)
水运工程:客运站、进出港闸口等服务设施设置完善。(6分) |
设计单位 |
设计文件 |
23.服务区、停车区、收费站、锚泊区等辅助设施的便民和服务功能设计完善,体现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适应可持续发展需求。(8分) |
设计单位 |
设计文件 |
6.设计服务水平(10分) |
15.后续服务 (10分) |
24.设计指导施工及时到位,开展了设计回头看和设计施工符合性评价工作,及时优化设计,设计施工配合良好。(5分) |
设计单位 |
设计文件 |
25.设计变更规范、及时,无设计原因导致的公路工程重大变更或水运工程结构类型、使用功能的变更。(5分) |
设计单位 |
设计文件 |
2.工程管理(200分) |
7.管理专业化(60分) |
16.管理目标 (12分) |
26.实行目标管理,打造品质工程的建设目标明确,围绕推进工程现代化组织管理模式开展项目管理策划,项目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创新措施科学明确。(6分) |
建设单位 |
内业资料 |
27.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将打造品质工程的目标、关键措施等纳入施工组织设计和监理规划。(6分) |
施工单位、监理单位 |
内业资料 |
17.管理体系 (18分) |
28.项目管理机构健全,岗位设置合理,岗位责任清晰明确,管理人员配备符合专业化管理要求,管理队伍能力和水平高。(8分) |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
|
招标与合同文件 |
29.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健全,积极推行QHSE、HSE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有效。(10分) |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 |
招标文件及内业资料 |
18.基本保障 (30分) |
30.将打造品质工程的目标、关键措施、要求和激励机制等纳入招标文件或合同管理,效果明显。(6分) |
建设单位 |
招标与合同文件 |
31.建立完善品质工程创建政策保障机制,科学确定合理工期,实施优质优价,保障创新投入。(6分) |
建设单位 |
招标与合同文件 |
32.标段设置合理,积极推进专业化施工,在推进施工机械化、集约化和工厂化建造等方面有成效。(6分) |
建设单位 |
内业资料、现场考察 |
33.施工单位分包管理制度健全有效,分包队伍关键人员能力和专业装备适应提升工程品质的需求。(6分) |
施工单位 |
内业资料、现场考察 |
34.施工单位定期开展对分包队伍关键人员及劳务作业人员的考核,严格执行“上岗必考、合格方用”制度,分包管理记录档案完善。(6分) |
施工单位 |
内业资料 |
8.管理精细化(110分) |
19.精细化管理机制(20分) |
35.明确质量安全提升目标,围绕精细化管理,建立过程控制和结果考核机制。(20分) |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 |
内业资料 |
20.精细化管理措施(30分)
|
36.重点部位、隐蔽工程、附属工程等精细化施工管理措施有效。(14分) |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 |
内业资料、现场考察 |
37.开展质量通病系统治理、工艺攻关,治理效果显著。(8分) |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 |
内业资料、现场考察 |
38.组织开展先进管理、工艺、装备、产品、技术等交流和推广,树立管理和实体标杆示范,各标段项目管理水平均衡发展。(8分) |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 |
内业资料、现场考察 |
21.智慧工地 (20分) |
39.推行工艺监测、结构风险监测预警、隐蔽工程数据采集、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远程视频监控等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整合应用。(20分) |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 |
内业资料、现场考察 |
22.工地建设标准化(16分) |
40.施工场站选址合理、安全风险可控,功能分区科学,满足施工标准化和安全生产要求。积极推行工点工厂化管理,生产效率高。(16分) |
施工单位 |
现场考察 |
23.施工作业标准化(24分) |
41.推行工艺标准化,施工方案、作业指导书针对性强、可操作强。(8分) |
施工单位 |
内业资料、现场考察 |
42.推行首件工程制或典型施工,推进工艺、工序流程标准化。(8分) |
施工单位 |
内业资料、现场考察 |
43.推行施工装备专业化、智能化,施工作业机械化程度高。(8分) |
施工单位 |
内业资料、现场考察 |
9.班组管理规范化(30分) |
24.班组管理措施(30分) |
44.施工班组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措施先进,实施有效。(5分) |
施工单位 |
内业资料 |
45.推行班组人员实名制管理,实名制达到100%。(5分) |
施工单位 |
内业资料 |
46.建立班组考核和奖惩机制,落实有力。(5分) |
施工单位 |
内业资料 |
47.推行班组首次作业合格确认制和清退制度,班组作业标准化,在推动班组能力建设方面成效显著。(15分) |
施工单位 |
内业资料、现场考察 |
3.科技创新(100分) |
10.科技保障(20分) |
25.科技创新机制(20分) |
48.建立了运行有效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10分) |
施工单位 |
内业资料 |
49.制定科技攻关计划,保障科研经费投入,规范专项经费使用。(10分) |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 |
内业资料 |
11.技术创新与应用(80分) |
26.四新技术推广应用(30分) |
50.建立项目“四新”技术适用清单,并积极应用先进适用的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取得成效。(30分) |
施工单位 |
内业资料、现场考察 |
27.创新工艺工法(50分) |
51.开展微创新和科技攻关提升工程品质,通过微创新,不断提升工艺、装备的可靠性、先进性;通过技术攻关,施工和管理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水平显著提升。(50分) |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 |
内业资料、现场考察 |
4.工程质量(150分) |
12.质量管理体系(20分) |
28.关键人履职责任落实(10分) |
52.建立质量管理关键人质量责任登记制度,明确项目各参建单位质量管理关键人岗位职责,做好记录实时更新。(10分) |
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 |
内业资料 |
29.质量责任终身制落实(10分) |
53.建立责任人质量履职信息档案,实现质量责任可追溯。(10分) |
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 |
内业资料 |
13.质量风险预防管理(40分) |
30.质量风险管理(20分) |
54.开展工程施工质量风险评估,建立工程质量重点难点分析清单,质量控制、监测措施有效,实现质量风险可知、可控。(10分) |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 |
内业资料、现场考察 |
55.工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清除到位。(10分) |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 |
内业资料、现场考察 |
31.施工方案落实程度(20分) |
56.施工组织设计和重大专项施工方案论证、审查、审批制度健全,审批手续规范、及时。(10分) |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 |
内业资料 |
57.施工现场严格按审批方案执行。(10分) |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 |
内业资料、现场考察 |
14.过程质量控制(60分) |
32.三检制落实(10分) |
58.执行工序自检、交接检、专检“三检制”;建立三检实施台账。(10分) |
施工单位 |
内业资料、现场考察 |
33.质量追溯(20分) |
59.质量形成全过程记录真实完整、闭环可追溯,隐蔽工程形成过程佐证资料齐全。(20分) |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 |
内业资料、现场考察 |
34.首件工程制(20分) |
60.制定首件工程制或典型施工实施细则。(5分) |
施工单位、监理单位 |
内业资料 |
61.制定项目关键工程的首件工程或典型施工计划清单和实施过程记录台账,首件工程的实施总结内容完整、针对性强,首件工程档案齐全。(7分) |
施工单位、监理单位 |
内业资料 |
62.首件或典型施工实施成果审查审批及时,后续工程复制实施有效。(8分) |
施工单位、监理单位 |
内业资料、现场考察 |
35.产品质量管理(10分) |
63.建立完善原材料和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优先选用认证产品,实施成品及半成品验收标识,原材料、半成品、产品、商品混凝土等质量实现可追溯。(5分) |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 |
内业资料、现场考察 |
64.建立材料供应商质量考核评价和清退机制,材料和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在各级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中未发现不合格产品。(5分) |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 |
内业资料、现场考察 |
15.耐久性保障(30分) |
36.耐久性施工保障措施(30分) |
65.通过改进施工工艺,优选适用材料,改善施工条件,科技创新,落实耐久性保障措施。(15分) |
施工单位 |
内业资料、现场考察 |
66.耐久性控制指标符合项目质量管理要求,混凝土关键指标质量控制均匀性高。(15分) |
施工单位 |
内业资料、现场考察 |
5.安全保障(150分) |
16.施工安全(150分) |
37.深化平安工地建设(100分) |
67.项目平安工地建设考核评价结果(截至申报时项目历年平安工地考核评价结果情况)。(80分) |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 |
内业资料、现场考察 |
68.推进危险作业机械化、自动化,提高安全作业能力。(10分) |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 |
内业资料、现场考察 |
69.推行安全防护设备设施工具化、定型化、装配化,实施首件安全防护设施示范制,成效明显。(10分) |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 |
内业资料、现场考察 |
38.双重预防体系建设(50分) |
70.动态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制度,落实有力,效果明显。(20分) |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 |
内业资料、现场考察 |
71.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重大安全风险管控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清单化、信息化、闭环化动态可追溯管理。(20分) |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 |
内业资料、现场考察 |
72.开展应急演练和人员避险自救培训,预案、应急处理措施得当,提升现场应急处置能力。(10分) |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 |
内业资料 |
6.绿色环保(120分) |
17.生态环保施工(40分) |
39.生态环境监测(10分) |
73.开展对生态敏感(脆弱)区域的重点监测,监测方案科学,监测点位布设合理,监测指标选取适当,设备配置合理。(10分) |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 |
内业资料、现场考察 |
40.生态环境保护(30分) |
74.施工过程的生态保护、修复措施有效。 (15分) |
施工单位 |
内业资料、现场考察 |
75.文明施工管理精细,减少废水、弃渣、扬尘、油污等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措施有效。(15分) |
施工单位 |
内业资料、现场考察 |
18.资源节约(40分) |
41.节约用地 (20分) |
76.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减少耕地和基本农田占用。(10分) |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 |
内业资料、现场考察 |
77. 重视临时用地复耕,效果良好。(10分) |
施工单位 |
内业资料、现场考察 |
42.再生利用
(20分) |
78.充分利用工程废渣、废料,再生利用效果明显。(20分) |
施工单位 |
内业资料、现场考察 |
19.节能减排(40分) |
43.节能措施
(20分) |
79.采用节能技术、产品、设备和清洁能源,节能效果明显。(20分) |
施工单位 |
内业资料、现场考察 |
44.减排措施
(20分) |
80.施工组织设计中车辆、机械、设备能耗控制及减排措施合理。(20分) |
施工单位 |
内业资料、现场考察 |
7.软实力(80分) |
20.管理人员素质提升(20分) |
45.岗位考核和培训(10分) |
81.建立管理人员岗位考核和培训机制,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能培训等活动。(10分) |
建设单位、监理施工单位 |
内业资料 |
46.人才激励机制(10分) |
82.建立管理人员激励机制,拓宽人才成就通道。 (10分) |
建设单位、监理、施工单位 |
内业资料 |
21.一线工人队伍素质提升(40分) |
47.岗位考核和培训(10分) |
83.建立一线工人岗位考核、培训教育制度,推行师徒制模式。(5分) |
施工单位 |
内业资料 |
84.建立工人学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能培训等活动。(5分) |
施工单位 |
内业资料 |
48.权益保障 (20分) |
85.农民工工资支付及时到位,按规定执行工伤保险制度。(8分) |
施工单位 |
内业资料 |
86.积极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保护劳动者健康和权益。(4分) |
施工单位 |
内业资料 |
87.改善驻地条件和环境,为一线工人提供有尊严的工作条件和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8分) |
施工单位 |
现场考察 |
49.激励机制 (10分) |
88.建立优秀技工激励机制。(4分) |
施工单位 |
内业资料 |
89.举办知识竞赛、技能比武等活动,开展“最美班组、最美工匠”等评选活动,形成持续有效地尊重劳动、提升技能的机制。(6分) |
施工单位 |
内业资料 |
22.培育品质工程文化(20分) |
50.特色文化 (5分) |
90.以提升质量、保障安全为核心,以人为本、精益求精、全心投入的品质工程文化为导向,提炼项目创建品质工程文化内涵。(5分) |
建设单位、监理、施工 |
内业资料 |
51.培育与宣传(10分) |
91.组织各种形式的品质工程文化创建和宣传活动,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全员参与创建品质工程的文化氛围。(10分) |
建设单位、监理、施工 |
内业资料、现场考察 |
52.基层党建
(5分) |
92.加强项目临时党支部建设,创建项目党建品牌,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5分) |
建设单位、监理、施工 |
内业资料 |
评价说明:
1. 示范创建项目品质工程评价指标由三级指标体系组成,包括工程设计、工程管理、科技创新、工程质量、安全保障、绿色环保、软实力等一级指标7项,二级指标22项和三级指标52项。
2.示范创建项目品质工程评价指标得分按以下方法计算所得:
(1)三级指标下设若干分项指标。各分项指标根据实施效果分为五档次:A、B、C、D、E,其中A为最高档。A、B、C、D、E各档次所对应的取值范围分别为该项指标赋值分数(满分)的81-100%,61-80%,41-60%,21-40%,0-20%,每档具体分值由专家打分确定。
(2)各分项指标得分,由该指标赋值分数(满分)乘以该指标评价档次所对应的取值比例。
(3)评价指标总得分为所有分项指标得分的累加之和。
说明:评价指标分项指标中“67.项目平安工地建设考核评价结果”,评分细则:是指截至申报时项目历年平安工地考核评价得分均值,得分均值≥90分,评定为A;得分均值85-90分(含85分),评定为B;得分均值80-85分(含80分),评定为C;得分均值75-80分(含75分),评定为D;得分均值70-75分(含70分),评定为E。
指标说明:
1.评价指标“28.关键人履职责任落实”中,质量管理关键人是指项目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从业单位的驻地现场负责人和项目分管质量的负责人。
2.评价指标中“66.耐久性控制指标符合项目质量管理指标要求,混凝土关键指标质量控制均匀性高” ,其中混凝土关键指标质量控制均匀性高,以施工单位自检数据为依据,主要构件混凝土强度(以28天龄期强度进行计算)标准差<1.5,评定为A;标准差在1.5-2(含1.5),评定为B;标准差在2-2.5(含2),评定为C;标准差在2.5-3(含2.5),评定为D;标准差≥3,评定为E;钢筋保护层厚度(工后)合格率≥95%,评定为A;合格率在90%-95%(含90%),评定为B;合格率在80-90%(含80%),评定为C;合格率在70%-80%(含70%),评定为D;合格率<70%,评定为E。 |